有些比較特殊的概念 把菜浸泡到水中” 清洗”跟”水淹除蟲”
更多說明 請參閱
http://twaquaponics.blogspot.tw/2013/02/tiof.html
近年興起綠色農業的概念,出現結合水產養殖和農耕的魚菜共生(Aquaponics)系統,下面養魚、上面種菜,以魚水灌溉植物,養魚的排泄物可變成蔬菜的肥料,更可安裝在家居地庫,讓民眾自給自足。
Jill Chen要用魚煮晚餐,她沒有出街買魚,反面走落地庫的水族箱,拿起魚網,往容量約100加侖、面積約茶几大小的水缸撈魚,水缸養滿羅非魚(tilapia),上方的種植槽則種了甘藍菜、香草和瑞士甜菜。
上面種菜 下面養魚
Chen這類都市農夫在地庫安裝的水缸加種植槽設備,名為魚菜共生系統,它猶如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,農夫餵魚,養魚在水中排泄,充滿養分的魚水經水泵用來灌溉蔬菜,結合水產養殖和農耕,是毋須泥土的溫室種植方法。
本身是攝影師的Chen,育有4名子女,她盛讚用以方法養殖出來的魚十分新鮮和美味,系統是自己DIY,材料只花了300元,「這比走去超市買菜好,你可以控制你食的東西。」
魚 菜共生系統在近十年間興起,尤其是在乾旱的印度和中東,而澳洲在此方面處於世界領導地位,全國約有7,000個魚菜共生系統。亞省研究人員Nick Savidov表示,這可能是解決加國農業水源短缺、耕地減少的方法,該系統僅要少量的水,毋須人工肥料,且可以在任何魚類可以生存地方的設立。目前,加 國僅有少量大規模的魚菜共生系統,大部分位於亞省,由當地農業部門投資進行研究。
資料來源:星報
資料來源 http://www.pcstore.com.tw/fancytaiwan/M15218378.htm
我的水草世界
採訪/撰稿 陳佳珣
攝影/剪輯 張光宗
在吳聲昱眼裡,水草世界令人著迷,他的大茅埔水生植物種源區裡,一個小池塘,外行人看來不過是些草,對吳聲昱來說,卻全部都是寶,是他跑遍全台大小溪流、湖泊,沿著水路尋找,千辛萬苦才採集到的。
尋找水草,是一段漫長的辛酸史,不見得去了就會有收穫,文獻記載,有時相差十幾年的光景,環境大部分都變了。再加上,有些水草只生長在特定地點,像宜蘭水蓑衣,只在宜蘭頭城有族群分布,吳聲昱人生地不熟,就算問在地人,也不見得問得出所以然。許多在地人會幫植物取名字,比如說宜蘭水蓑衣,是孔雀蛺蝶的食草,當地人就稱它為蝴蝶草,吳聲昱說「講宜蘭水蓑衣他們聽不懂,可是我們又不知道什麼是蝴蝶草」。
採種是條艱辛的路,但復育之路更漫長。稀有植物-鹵蕨,只生長在花蓮富里一帶,吳聲昱跑了十趟,花了五年的光景,歷經一次又一次失敗經驗的累積,才讓它在這裡落地生根。由於鹵蕨的棲地土質是泥火山,跟復育區的氣候土質條件不一樣,第一年帶回成株,沒有成功,後來帶回種子,卻都不萌芽,等了兩年把它倒掉,卻長出來了,他這才領悟,鹵蕨的種子必須經過一兩年,才會萌芽。
這裡猶如水生植物的嘉年華會,吳聲昱花了三十年的時間慢慢摸索,成功復育了兩、三百種水草,如今,他越來越懂得植物物語。水草對他說話,但是過去聽不懂,不知道它為何死亡,後來他開始觀察水生植物的原棲地,日照、風向、氣候、土質,有時就靜靜待在那裡觀察光譜變化,他領悟到棲地營造的重要。
水生植物其實常常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,水稻、芋頭、菱角、空心菜都是,只不過我們不常意識到它的本質。在社大年會戶外參訪的系列活動中,其中之一是安排到吳聲昱的水草生態教學園區參觀,他特別準備了水草餐來招待大家。
水草生態教學園區,是吳聲昱推廣水生植物的基地,運用桃園既有的埤塘系統,把他深厚的水草功力盡情展現,這裡不只談復育,也談如何運用。這十年來,他走進水質淨化的領域,跑遍了台灣八大污染河川,了解水生植物在各種污染環境的生長情形,發現了125種水生植物有除污能力,只要巧妙運用,就能解決不少問題。
這裡的水源,有時會有馬路的雨水流進來,難免會有油污,所以在第一個池塘,他運用漂浮工法來除污。油污經過紫外線曝曬會產生有機物,剛好是水生植物氮、磷、鉀三要素的來源。
第二池則是利用遮陽工法,用水草來抑制藻類生長,由於藻類的壽命只有七天,死亡後往往造成水質優養化,水生植物中的滿漢全席「九龍八菜配四菱」就能解決藻類的問題。
水池裡的九種石龍尾,加上八種莕菜和四種菱角,夏天由菱角擔當重任,冬天菱角進入休眠期,輪到八種莕菜上場,只要巧妙運用水生植物的特性,不需要花大錢,植物就會生生不息的自動工作,創造生物棲息的環境,淨化後的水還能作生產使用,社區營造也能融入其中。
吳聲昱的水草生態工法,已經運用在許多地方,在桃園的八德埤塘生態公園裡,廁所的污水就靠水生植物淨化,八德市民也參與打造,裸露的表土上種下水陸兩棲的金針花,除了減少雨水沖刷,也達到綠美化功能,而在水池畔則種上護堤植物,燈心草和水毛花。
大溪一家豆腐工廠,也闢了大面積的生態池來淨化水質,但這套系統並沒有被官方認可,業者於是斥資千萬添購污水處理設施,機器處理後的廢水,進入生態池做進一步淨化。吳聲昱表示,豆腐廠生產高蛋白物質,產生大量的有機物,用機械處理只是將分子分解、切割,到生態池則是消化,是不一樣的方式,生態池處理過的水可以回收,用在廁所和綠地澆灌,達到節能減碳。
水草世界變化無窮,讓吳聲昱沉浸其中、樂此不疲,但談到台灣水生植物的處境,還是難免失落,水生植物的棲息環境不是被賣掉、填平,就是水路截斷、棲地破壞,往往令人心酸。
吳聲昱一再強調「一草一功能、一草一特色」以及生物間相生相剋、陰陽調和的道理,水草看似無聲,其實有情,只是等待有緣人。
看了林老師的影片 http://www.gogreen.tw/?p=117
不禁手癢來試試!
放在水中一星期,沒冒芽;可能還沒睡醒.
前天買的高麗菜,一天就發芽.耶!
厲害!厲害!
高麗菜嬰也冒出芽了!
大家有空可以試試!
一、選購水草方法要點
1、器材配置需求
察看是否有使用氧氣系統的需求,如暫時不打算購買氧氣系統作為水草生長輔助,就應該避免選購一些速生型的水草,
專家說明:應選購生長緩慢而種植需求較低的水草,如皇冠草類、鐵皇冠類等等。
2、考慮造景效果
背景水草可選高達水面的水草種類;中間以及兩側選擇半高的水草種類,而前景則應該是矮小的水草。這就需要成堆得購買一些有莖和蔓生的水草。
專家說明:為加強造景主題效果,更再單獨購買一株形態、色澤都與眾不同的水草。
點我看詳文:前往連結
生活中心/台南報導
台南職訓中心委託伽碩職訓中心首度開辦的「綠能水電應用班」,從構思到成品自動化耗費45天成功開發出「魚菜共生系統」,並已取得可作蔬菜及養殖用之設備專利,另有生質柴油、生質酒精(前二者成熟產品可做為汽車動能燃料)、環保可攜式氣化爐(可煮咖啡及做為露營野炊之器具) 等四大綠能研發。
「魚菜共生系統」是利用生物共生和大地資源循環的原理所發展出來的環保系統。魚菜共生系統的結構主要為三部份,最下層是魚類養殖槽、中間層適合栽種需要植物生長光源的葉菜類植物、最上層則可栽植需要少許光源的芽類植物。
這套系統是運用風力、水力及太陽能的自然資源,藉由最下層魚類養殖所排出的糞便,產生植物生長所需養份亞硝酸盬,再經由灑水系統和紅、藍光植物專用LED光源供給植物生長所需的條件。栽種及養殖過程全程自動,無需人員管理。
參訓學員賴同學,年近50歲,是位女性學員。她說,本來是想學習各類小吃製作的課程,但因為該班額滿轉而報名綠能水電應用班。這門課程教授了許多實用的概念,都可應用在生活中。她很開心的說,以後家裡要吃魚和菜,自家就可生產,只是隨著食用量的需求,設備也得跟著擴張,初期她打算在自家陽台架設小型設備,先試試水溫。
職訓中心表示,學員從設計圖、尋找材料、搭建系統架,並自行研發設計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系統,接通電力、架設水路管線,並考慮共生系統中培育的植物與魚類等,還必須結合水電實務、農業養殖、自然資源運用等技能,困難度比單一技能的課程要高出許多。
原文網址:http://www.ettoday.net/news/20131226/310422.htm#ixzz2odQkkNqF
李大維:一個澳大利亞人,把’魚菜共生”技術推廣到中國的人。
‘魚菜共生”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技術。’中國古代南方的稻田養魚是這項技術的起源,現代出現的‘魚菜共生’是對大自然的模仿”。這項技術的原理是,在一個封閉的無土環境中,建立魚、蔬菜、微生物的循環鏈。魚的廢料為植物提供營養,植物凈化魚類的生存環境;植物是微生物的食物,微生物為魚類提供食物,從而形成一個微型生態圈。由於生態系統是自給自足的,所以循環一旦形成,種植唯一的成本就是魚食。根據英國魚菜共生協會(Aquaponics UK)的數據,1公斤魚食,至少能生產50公斤蔬菜和0.8公斤魚肉。
這項技術對那些在冬季尋找新鮮植物的人、園藝愛好者、高收入家庭和那些喜歡科學的孩子等’綠色人群”充滿吸引力。